ads.txt

google.com, pub-1613413892868951,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愛與恨/痛苦和失落


感到痛苦、失落及恨意時 (「與愛分離」的感覺 ),該回家啦!💕願天下所有的靈魂都回到愛的故鄉裡,重新得回愛💕
 許添盛醫師 讓恨,成為我們回到愛的道路 201215 7:19
讓恨,成為我們回到愛的道路 
你愛一個人,因為這個人在你的內心喚起你「理想化的自己」,因此,你愛上了他,但真正發生的是,你想籍由那份愛,將現實的自己與理想的自己拉近距離。
      你愛一個人,因為你也見到在你所愛的人裡他潛在的「理想的自己」;你的愛,幫助對方不只認同他現在的自己,更幫助他成為他心目中「理想的自己」。
      愛,令我自己成為我心目中的「美好版本」,藉由在愛人的眼中看到我自己美好的特質。
      愛,也令對方成為他自己心目中「美好的自己」,你的愛給了他自信及勇氣,你的愛將他現實的自己昇華為一個生命中最美好的自己。
      愛是一種美好,一種信心,一種勇氣,一種期望,一種將現實的自己提升到美好的自己之最佳途徑。
      那恨呢?恨又來自何處?我們該如何面對恨?
      恨來自期待的落空,對自己期待的落空,對對方期待的落空,對某一件事強烈的失落感。
      我們所有的恨,都只是恨那「與愛分離」的感覺。你的心中仍留著愛甜美的記憶,當下的覺受卻是「愛不在了」、「與愛分離」,出於痛苦,以及想「重新得回愛」的渴望,終於「由愛生恨」。
      於是,我終於了悟,原來一切的恨都不可怕,也都只是為了得回愛罷了。從沒有一個人真正的恨另外一個人、真正的恨一件事,那都只是因為「不喜歡與自己內心的愛分離」罷了。
      恨的存在,其實是為了引領我回到心中的愛。既然我已明白,恨是來自「我不喜歡自己不再愛你了」,就讓所有的恨,成為我們回到愛的道路。願天下所有的恨,都回歸「愛」。
許添盛醫師 感到痛苦和失落時,就該回到愛裡了  2012110 4:49
感到痛苦和失落時,就該回到愛裡了
      愛天生在萬物的本能裡,更是滋養萬物的培養皿。因著愛的合一和愛的互動,萬物產生了一整個生態系的豐富多樣性。      而人類長久以來,慣以自由意志取代本能衝動。其實,愛是人類本能(或所謂潛意識及無意識)中的基本配備,是天生固有、不會失去的;但在意識層面上,愛又是人類拼命追求,卻極容易因受到挑戰而失去的一種感受。      被賦予自由意志及選擇權的人類,隨著「個人性」的誕生,愛也被賦予了極為個人性的意義,成為一種選擇,不再是無所不在的本然狀態。藉由愛,你也體認到自身存在的獨特性及完整性。愛一切萬有,你認識了自身存在的更大源頭;
愛周遭的人事物,你了悟到萬物之間的一體性及合一感;
愛自己,你肯定了自身存在的意義。
      失去愛,為何人們痛不欲生?年少時的我常想,為什麼世間有這麼大的苦痛和折磨?隨著年歲漸長,我逐漸明白,若非失去愛是這般令人椎心刺骨,又怎會產生想重新回到愛裡的強烈渴求?原來「痛」來自抗拒失去愛、與愛分離後的孤單,以及回到愛裡的渴望。
      痛苦及恨意是一切萬有為人類量身訂做的「回家之路」。當我們感受到痛苦和恨意時,表示我們離愛太遠,該回到愛的懷抱中了。最痛苦、最難受的感覺,也就是一切萬有最富愛心的提醒:「不要再這樣走下去了,孩子,該回家啦!」
      讓我們一同許願吧!願所有靈魂都回到愛的故鄉裡。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 - 德瑞莎修女
:《 》(與 離),誠
憎恨 》 (特別是憤怒,若得到好的轉化,常能化悲憤為力量……)
愛與恨兩者都是建立在你自己經驗裡的自我認同上。如果你完全沒有與一個人認同的話,你根本不會費事的去愛或恨他。因為相對而言,他們並沒有「觸及」到你,而他們也沒有引起你很深的情感。
恨永遠涉及了一個很痛苦的與愛分離的感覺。。。
那麼,以一種很奇怪的方式,恨是一個回到愛的方法;未受干擾地表達了的話,恨的作用是要傳達存在於與所期待的之間的一個分離。。。。。
你可能愛你的父親或母親,但如果他(她)好像沒有回報你的愛,並且否定了你的期望,那麼你可能「恨」他(她)。。。這個恨的意思是要把你的愛再得回來,它的本意是要你傳達出一個訊息,而聲明你的感覺- 可以說澄清誤會,而把你與你所愛的對象帶得更近。那麼,恨不是對愛的一個否定,卻是想得回它的一個企圖,以及對把你與之分離的境況的一個痛苦的認知。
如果你了解愛的本質,你也就能接受恨的感覺。「肯定」能包括這種強烈情感的表達。。。
那些告訴你要超越到你的情感之上的教條或思想系統,可能會誤導 甚至,以你們的說法,有點危險。這種理論是建立在認為在人的情感本質裡有些東西天生的會造成不安、低賤或謬誤,而同時靈魂永遠被描寫為鎮定的、「完美的」、被動的與無情的。只有最崇高的、喜樂的覺察才是被容許的。
然而,靈魂最主要的是一個能量、創造與行動的泉源,而正就是要透過永遠變化的情緒來顯示它的特性。
你信賴它的話,你的情感就把你領到心理上與心靈上神秘的瞭解的狀態、鎮定與寧靜。你跟隨它的話,你的情緒會引你到一個很深的瞭解,但你不可能有一個肉身的自己而沒有情緒,正如你不能有一日卻沒有天氣一樣。 (日後再細述賽斯論情緒與天氣…)
在個人的接觸裡,你可能十分覺察到對另一個人的一分持久的愛,而仍然承認對他會有恨的時候,當有一種分離存在的時候;你恨那個分離,因為你知道有愛的存在。
以同樣的方式,是可能對人類有博愛的心,同時,有時候卻恨他們,就正因為他們似乎這麼常常的不值得那種愛。當你對人類發怒,就是因為你愛他們。否定恨的存在於是就是否定愛。。。。。
你愛的人把你內在最好的部分吸了出來,在他的眼中你見到了你所可能成為的樣子。在別人的愛裡,你感覺到自己的潛能,這並不是指在你愛的人裡,你只對你自己的「理想的」自己反應,因為你也可以見到在你愛的人裡他的潛在的理想的自己。這是一個奇特的「遠景」,而由那些涉及的人所共享- 不論是妻子與丈夫或父母與孩子。。。
當然,愛是永遠在變化的(鮮活而流動.....)。沒有一種[永恆的]很深的相互吸引的狀況,在其中,兩個人是永遠投入的。作為一種情感,愛是活動的,而能十分輕易的變成憤怒或憎恨,又再回來。
然而,在經驗的結構裡,雖然愛不是穩定的,卻可以是主流的;而倘若(能)如此,那麼永遠會有朝向理想的一個遠景,以及因為那些自然地發生在已實現的與遠景之間的不同而生的一些懊惱。
有一些大人當他們的一個孩子對他們說「我恨你」時,他們就會很沮喪,而小孩常常很快的就學會了不要這麼誠實,但是小孩真正在說的是:「我這麼愛你,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壞?」或者「是什麼站在我們和我對你的愛之間?」
這孩子的敵意是建立在對他自己的愛的一個堅定的了解上。。。。。
在這些更深的層面,恨也沒有被合理化,因為與它的一個誠實的面對,會使得這個人回到它真正建立於其上的愛。  
(~賽斯書:《個人實相的本質》,P. 614 ~ 619
不管人家是怎麼告訴你的,自我犧牲不是美德。首先,它是不可能的。自我成長與發展,而不能夠被消滅。通常,自我犧牲是指把你自己這個「負擔」丟到別人身上,而使它變成他們的責任。
一個媽媽對她的孩子說:「我為了你放棄了我的一生。」是無意義的,以基本的說法,這樣一個母親相信- 不管她說的是什麼 她並沒有那麼多可以放棄的東西,而這個「放棄」給了她她要的一種生活。
一個小孩說:「我為我的父母放棄了我的生活,而一心的去照應他們。」是指「我害怕去過我自己的生活,也害怕讓他們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放棄』我自己的生活時,我獲得了我想要的生活。」
愛並不要求犧牲。那些害怕去肯定他們自己的存在的人,也害怕讓別人為他們自己過活。你把你的小孩綁在你身邊對他們並無幫助,但當你鼓勵你年邁的雙親他們的無助感時,你也沒有幫助他們。透過你的動物性所給你的一般的溝通本能,如果自發地和誠實地被遵循的話,會解決你們許多的問題。只有被壓抑的溝通才會導致暴力,愛的自然力量在你內是無所不在的,而正常的溝通方法永遠是要把你帶到與你的同類的一個更大的接觸上。

(~賽斯書:《個人實相的本質》,P 622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們要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是事情當下發生的那一刻,是你心念轉彎的過程。如果事情發生,不是那個事情本身,是接下來生命如何轉彎。
今天如果你能走出你人生的道路,所有你過去的挫敗,就是最好的安排。
今天你自暴自棄、怪政府、怪別人,所有過去的挫敗,不是最好的安排,而是最好的折磨。~許添盛醫師
從表面上、理性上,很多事情似乎沒有什麼道理,很多決定好像是選擇錯誤,但賽斯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以最深的說法,如果你們瞭解我的意思,沒有事情是錯的。』賽斯告訴魯柏,必須不可貫注於什麼出了錯上。是我們內在一大堆嚴重衝突的信念,阻礙了我們朝向行動的道路。生命只有角度的問題,沒有對與錯,更深的說法是,永遠在學習與成長,於是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們常聽人講說別擔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似乎已是老生常談了,假設這個最好涉及了一種好壞與價值判斷,其實可以換成另外一句話--
『我們生命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道理。』
所以是不是最好,是另外可以討論的問題,至少你覺得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道理,這樣想的好處是你不會瘋掉。
你可能會問,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ISIS恐怖組織?人生發生的每一件事真的都有它的道理嗎?先生有小三、得癌症、出門被車撞怎麼會是最好的安排?
會不會命運有它的一套邏輯,是福是禍,那不是我們頭腦所能知道的,會不會的確有一個超乎我們的力量,在生命中自有它的道理。因此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一個修行,它需要面對內在很深的情緒與感受。
所以首先,我們不但要了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而且更要了解一切命運背後,都有我們所沒有覺察到的更深的原因跟道理。人生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它心靈上的意義與理由,但是我們找到了嗎?例如這輩子妳為什麼當女生,你為什麼投胎到這個家,為什麼有這個命運,你都明白了嗎?
你以為的吉,不見得是吉,你以為的凶,不一定是凶,命運的涵義沒有那麼簡單。賽斯心法講意念建構實相,這表示所有發生在我們人生的事情是一個實相,去想想如果所有的實相是意念建構的,我是不是要開始覺察到底實相來自什麼意念?意念除了來自自我意識、意識心,也可能來自更深的潛意識。
我們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其背後是你必須對於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去找出它與意念相關的過程。如此你會明白,每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是有很深的道理。
例如我們講賽斯心法的身心靈三大定律,也就是三大意念:
身體天生就是健康的,
身體有偉大的自我療癒能力,
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
你建立了這些意念了沒有?建立了你是來地球出差、旅遊、學習、考察兼玩耍的意念了嗎?
當你改變了意念,建立新的意念,就開始創造新的能量,創造新的實相,也就是所謂的改運。如果思想沒有改變,就會被你過去種種舊的意念、形式所左右,就在人間不斷的生死輪迴與痛苦,直到你了悟這個道理為止。
總之,我們說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其背後要明白的是,所有的發生都是由種種的意念所形成的。而如果我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命運,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有內在很深的道理,而那它是什麼?你必須開始問這些問題了,去找形成它的意念。
~取材自許添盛醫師講座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神奇29.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想活到老年……孩子們宣稱他們的感受和思想為他們所有。容許情緒來來去去,不去執著。試圖用道理讓感情愈來愈好是不可能的。知...




神奇29.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想活到老年……孩子們宣稱他們的感受和思想為他們所有。容許情緒來來去去,不去執著。試圖用道理讓感情愈來愈好是不可能的。知性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給一個有意識的選擇。

賽斯書~神奇之道   https://bit.ly/2EMniFp 

摘自20160629 (,)

1→  https://bit.ly/2K3rYeB    2→  https://bit.ly/2YP3w3R
 

6節 動物與推理。超過我們控制的事。

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想活到老年……

理想地說,孩子們終於宣稱他們的感受和思想為他們所有。

容許情緒來來去去,不去執著
試圖用道理讓感情愈來愈好是不可能的。只想用知性解決問題埋沒了感受與感性,結果是孤軍奮鬥,活得好辛苦
知性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給你在一個「可能性的世界」裡一個有意識的選擇。
===============    
當然,在大半的情形,孩子們長大了,雖然在自然廣大的整個畫面裡,相當大比例的個人的確採取了其他的路線。他們有其他的作用,有其他的目的,他們透過另一套行動參與生命。
他們影響生命,同時他們自己並不會全然地沈浸其中他們年輕輕地死去。他們被墮胎。可是,在生命的整個畫面裡,他們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元素——永遠影響後來版本的心理底色的一部分。
不過,理想地說,孩子們終於宣稱他們的感受和思想為他們所有。他們自然地與二者認同,覺得每一個既有效又重要。可是,當你成人時,你已被教以儘量切斷你與你感受的認同,而以你的知性取向來想你的個人性。你的身份似乎是在你的腦袋裏。所以,你的感受和你的心智活動往往顯得相當矛盾。你試圖單單利用推理來解決所有的問題。
你被教以去埋沒知性,為了要做它該做的工作所需的直覺能力本身——因為知性必須與自己的感受部分査核,以得到回饋、支持,以及對於生物性狀況的知識。不給它那種回饋時,知性可能會在瘋狂的試車時,停在原地打轉。在每一刻,從最微細的層面,身體對於它在物質實相內的位置,多少都經常有個確定的畫面。
事實上,那張畫面是由億萬個不斷變化的較小快照——或不如說動畫——組成的,決定那麼多的狀況、位置和圖象,以至於它們永遠無法被描述。在任一特定片刻,你結果擁有了一張占優勢的實相畫面——那是心理、生理和電磁階層活動的結果。一張畫面被置換在其他畫面上,而不斷在做的計算,使得所有組成物質存在的組合物相遇、交會,以給你生命。
所有這一切,都不是知性在一個知性層面上需要管的事。當然,在生物的層面和電磁的層面,知性表演偉跡,那是它用它的理性無法有意識地知道的。以剛才提及的過程,「可能行動」的億萬個畫面也自發的被拍攝,以你們的說法就是,那些可能的行動將要——或也許——會在隨後立即被需要,從極微細的行動到一條肌肉的運動、開一輛車、讀一本書,或不論什麼。
知性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給你在一個「可能性的世界」裡一個有意識的選擇。要正確地做到那一點,知性必須對它所關心的事,在它的層面上,做清楚明確的決定,因而展現它自己的實相畫面,以增富整個的建構。在一方面,你被告以幾乎全然地與你的知性認同。在另一方面,你被教以意識的花朵——知性,是個脆弱的、易受傷的附屬物——再次的,是一個意外的創造物,沒有意義,也沒有支持——沒有支持是因為你相信,在它「底下」藏着「原始的、動物性的、殘忍的本能」,理性必須使出它所有的力量去對抗它。
縱然如此,男人和女人仍然藉由重新發現更大意義的身份那是接受直覺和感受、夢和神奇的希望為「個人性」之重要特性,而非附屬物的一種身份感——而找到他們許多問題的答案。當我告訴你,要記住你自己的自然人時,那麼我就是真的想要提醒你,別光只與你的知性認同,而應去擴大你身份的範圍。然後自然而然地,那些其他的、往往被唾棄的特性,便開始毫不費力地將它們的豐富成就和活力,增加到你的生命裡。

 

BLOGAD

《沉睡在沙丘間的風聲》Sleeping in the Sand Dunes – Desert Wind Soundscape for Sleep...

這是一段來自沙漠深處的自然聲音錄製,呈現乾燥而遼闊的沙丘風聲。節奏自然平穩,無背景音樂與人聲,適合用於冥想、放鬆、助眠或背景播放。 🌬️ 聆聽這股風吹過沙海的聲音,彷彿置身無人之境,與自己內在對話。 建議配戴耳機,感受左右聲道中風聲的流動與深度。 📌 適用場景:睡眠|閱讀|放...

創造.探索.覺知. 生命旅行......安於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