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txt

google.com, pub-1613413892868951,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Datre對話 -122 - 探索與創造- 總有更多的內容

 Datre對話 -122 - 探索與創造- 總有更多的內容




今天我們來談談覺知這個概念。覺知不僅僅是感知世界的方式,它更是一種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依賴眼睛來觀察外界,忽略了身體的其他感官。Datre提到的覺知,實際上是多層次的,並且每個人的覺知都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進化過程和感知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

想像一下,你站在一棵大樹前,伸出手指並將它們合在一起,並不觸摸樹葉,而是試圖感覺到它們的存在。這聽起來可能有些難以置信,但這正是身體覺知的一種表現。你的整個身體,並不僅僅是用眼睛來「看」,它的每一個部分,甚至每一塊皮膚,都是感知的接收器。這樣的覺知讓你不僅通過視覺來理解世界,還能通過身體的每一個細節去感受。

這種覺知不只局限於物質世界,它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個星球的存在。我們大多數時間都忙碌於城市生活,走在人行道上,忽略了大自然的美麗。Datre指出,我們很少停下腳步,將雙腳放在草地上或泥土中,去感受大自然的脈動。水泥是我們創造的東西,而大地才是這個星球的真實面貌。這種覺知是全身的,當你學會了它,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麗和奇妙不僅僅在於表面的物質,而在於它深層的存在。

除了我們熟知的感官、心靈和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很多我們未曾覺察到的層面。Datre強調,這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東西,往往是最重要的。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在表面上理解事物,忽略了那些存在於字裡行間、無法被命名的內涵。舉個例子,當我們閱讀一本書時,可能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理解每一個字句。然而,真正懂得閱讀的人,並不只是閱讀文字,他們能從字裡行間中獲取更多的資訊。這種閱讀並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而是進入一種更深層的理解,這就像我們的覺知一樣,從表面進入內在,從而達到更全面的認知。

這種能力並不僅限於閱讀,它同樣適用於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當你多次重讀一本書,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對其中的理解會發生變化,甚至有全新的體悟。這正是覺知的一個特點——它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Datre提到,總是會有「更多」的內容存在,只是我們目前還沒有完全覺察到。這種「更多」是無窮無盡的,因為只要有更多的內容存在,這個世界才有可能繼續發展。

此外,覺知還涉及到如何創造和探索。當我們面對問題時,通常會依賴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但Datre強調,真正的創造力來自於不斷探索和尋找新的解決方式。舉個例子,有人可能在工作中需要使用酸這類化學物質,但他並不喜歡它產生的煙霧。這時,他可能會開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結果他發現檸檬汁同樣具有酸性,並且效果更好,且成本更低。這個發現的關鍵,在於他沒有拘泥於既有的做法,而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勇於尋找新的可能性。

這一點,正如Datre所說,「一切都在那兒,只是你沒有使用它」。這世界上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只是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去發現和利用它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探索的心態,不要因為過於依賴傳統的思維方式而忽視了新的創造機會。覺知的本質,不僅是感知眼前的事物,更是一種探索未知、發現更多可能性的能力。

總結來說,覺知並不是靜止的,而是與我們的內心、外在世界和創造力緊密相連。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這個世界,並從不同的層面去感知和創造。當我們學會真正的覺知,並不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面時,我們將能夠接觸到這個世界上更多的可能性,並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無限的智慧與創造力。

Datre對話 1~50

Datre對話 – 51 –100

Datre傳導 - 101~150

Datre傳導 - 151~200

Datre傳導 - 151~200

Datre對話 - 201~234


 Datre對話 -122 - 總有更多的內容

問題: 請問覺知是一種同步狀態下的行為模式嗎?

DATRE: 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我只能說:那個真正的你不斷嘗試將"更大部分"的你帶入物質層,以便讓你在不同的層次中領悟.因為 -"覺知"是! 事實上,"覺知"是"個體化"的.你的覺知,他的覺知,樓下那個男人的覺知...都處在"不同"的階段中.

這也是為什麼物質身體中的"進化"對每個人來講都是不同的.這裡唯一的問題是:通過"觀察",你將變得越來越有"覺知",而不再僅僅通過眼睛"看"了.因為在"覺知"中,你還使用了"其它"的感官.你們的整個身體就是一個"美妙"的感知接收器.換句話說,你可能會被突然跳出來的某種"感知"嚇一跳.身體不僅有眼睛在前面看,它還能感知到周圍所有的情況.你的每一塊皮膚都是感知器.在覺知中,你能通過整個身體"看".

你可以不用實際接觸而"感覺"到樹上的樹葉.嘗試下這個很有趣的遊戲吧:你站在一棵大樹前,伸出手,將手指頭合在一起,不通過接觸,看是否能"感覺"到每一片樹葉.然後你再把一片樹葉放在手中,看看它是否跟你剛才感覺到的一樣?這就是身體的"覺知/感知",它是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覺知/感知".你看,"覺知/感知"包含了很多方面.如果你能做到這點,那麼你的整個身體將變得更能"覺知/感知",而在那個"覺知/感知"中,你就能學習物質層到底是怎麼回事.

接著,你就能通過"欣賞"這個星球上的"美麗"事物來學習,而不是缺乏注意力或輕視/批判它們.你們很少注意到這樣的事物,因為你們花費了太多時間在你們的"水泥地"上了.看,John在笑,好吧,但你們確實是這樣.你們走在街上,走在人行道上,卻從來沒有為這個星球騰出過一點時間.你們很少花時間將雙腳站在草地上或泥土中 - 而那...才是這個星球本身所擁有的.水泥是你們創造出來的"東西" - 那是它的一部分.因此,"覺知/感知"涵蓋了很多領域.

問題: 除了意識,覺知,心靈,全息圖,心念,實體以外,是否還有我們沒有覺知到的東西呢?

DATRE: 你看,我們所做的就是將它們"分類",希望發揮"促進/刺激"的作用.換句話說,當你聽到"促進/刺激"這個詞的時候,它是頭腦中的"刺激"- 那兒有一種連接,能幫助你們理解我們所講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這些東西都被賦予了一個名字.但是,那些"無法被我們命名的內容"和"存在於字裡行間中的內容"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很多人閱讀書籍,閱讀每一個詞語,並將詞語單獨勾畫出來.但是,那個真正懂得閱讀的人,是那些能從字裡行間中獲取資訊的人.Carlos Castinada,Ram Dass,還有很多其他人的書籍,Aona和John都閱讀過,但其中最重要的並不在閱讀中 - 而在"完全"的理念/概念中 - 這就是區別.當你讓自己進入"接受狀態"中閱讀時,你就不再閱讀的是文字了.你已經達到了閱讀字裡行間的那一點.任何一本書,每一個人的閱讀都是不同的;還包括聽任何一個磁帶,每一個人所聽到的也不徑相同.

現在,你將閱讀的任何一本書籍,比如:Datre傳導 - 放下,不去理它,等過了6個月或1年後再從頭閱讀,就會發現與你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完全不同.這...我能說:它比我們稱之的"知覺"還有多得多的內容.因此我們也許該把"更多"這個詞加入分類單.現在,要回答這個問題: 還有更多的嗎? - 是的 - 總是有更多的內容.在這"萬古永恆"的"時間"內,總會有更多.因為,如果那兒沒有更多的,就沒有什麼會"存在/是"了.

在你們的"波形能量"中還有一些"組成部分",能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混合搭配"在一起.這些東西,甚至連我們也只是瞭解一點皮毛.那兒有很多很多可以與之合作的東西.這當中的區別是:我們與"波"工作,你們與"物質"工作.而在你們與"物質"工作的過程中,還能使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比如一個人在工作中需要使用"酸"這種化學物質...但他很不喜歡用"酸",因為它總是產生出很多煙霧.於是這個人說:"不,那兒肯定還有比"酸"更好的方式".然後,他就開始思考與測試 - 當你開放自己,開始尋求答案的時候 - 答案就在那兒.這都取決於你的韌性,你能堅持多久呢?... 如果你工作一段時間說:"好吧,不行,我找不到其它的東西",那你就無法得到答案.但是,如果你專心致志,不被別人(群體意識)影響,讓心念進入時,就能得到"靈感".最後,你猜他得到了什麼? - 一個非常簡單,非常特別,非常便宜的東西 - 檸檬汁! 它與"酸"是一樣的,甚至效果比"酸"更好,更節約成本.到最後,你並不需要"拋棄"任何東西.你看,它就在那兒.就像我們曾說過的:一切都在那兒,只是你沒有使用它.因為,你們很容易陷入"平凡的陷阱"中,而忘記了"探索".

謝謝,我們是Datre~

 

   • 《個體實相的本質》      • 《夢境演化實現價值》      • 《未知領域的本質》      • 《靈界的啟示》      • 《個體與共體事件之本質》      • 《健康的奧秘》      • 神秘力量的探索      • 《心靈本體的特性》      • 《靈魂的永恆存在》      • 《哲思心法練習》      • 心靈的甘霖      • 生活正能量語錄      • 哲学智慧探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LOGAD

《沉睡在沙丘間的風聲》Sleeping in the Sand Dunes – Desert Wind Soundscape for Sleep...

這是一段來自沙漠深處的自然聲音錄製,呈現乾燥而遼闊的沙丘風聲。節奏自然平穩,無背景音樂與人聲,適合用於冥想、放鬆、助眠或背景播放。 🌬️ 聆聽這股風吹過沙海的聲音,彷彿置身無人之境,與自己內在對話。 建議配戴耳機,感受左右聲道中風聲的流動與深度。 📌 適用場景:睡眠|閱讀|放...

創造.探索.覺知. 生命旅行......安於當下